无论目标地是香港还是新加坡,种种迹象显示,万达地产正在为登陆资本市场铺路。
万达地产又有新变化。
工商登记信息显示,日前,万达地产集团注册资本大幅增加近3倍,由10.5亿元增至40.5亿元。
这是继其引入新股东富泰(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大股东变为港资企业旗下公司后的又一动作。
万达地产股权频繁变动
或为上市铺路
天眼查信息显示,9月24日,万达地产的注册资本从此前的10.5亿元增至40.5亿元,大幅增加285%。
而不久前,万达地产刚刚发生了股权变动。8月30日,万达地产95%的股份转至深圳迪讯实业有限公司,后者由在香港注册成立的万达百货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由此,万达地产大股东变为港资企业旗下公司。
7月29日,万达地产发生了投资人和注册资本变更,引入新股东富泰(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后者出资5263万元,持股比例为5%。万达地产集团由此变更为中外合资有限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富泰(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于2019年7月8日成立,注册资金仅为1港元,为一位名叫‘黄于’的自然人全资所有。
从香港股东加入,再到大股东变为港资企业旗下公司,万达地产这一系列变动,市场更多解读为其或谋求在港股上市。
而在今年更早之前,据外媒报道,万达集团计划将一项房地产业务在新加坡以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的形式上市,估值或超过10亿美元。
有香港投资界人士称,‘富泰香港的背后股东也可能是投行等战略投资者,方便万达地产在新加坡上市。’
无论目标地是香港还是新加坡,种种迹象显示,万达地产正在为登陆资本市场铺路。毕竟,在承接了更多文旅项目和万达广场的开发任务后,万达地产也必须面对现实问题——如何满足这些大体量项目开发所需的资金需求。显然,打通资本市场渠道是好的融资路径之一。
意在分拆不同资产上市
地产或先于商管
万达的地产项目是王健林的起家业务。2017年万达集团大举甩卖资产,降低负债率,回笼现金,开启轻资产转型之路。
2018年万达集团完成架构调整,旗下四大业务正式变更为商管、文化、地产、投资,地产业务和商管业务逐渐分离。其中,万达地产主要承接从万达商管剥离出来的以及新开发的住宅业务,并负责拿地及其它地产开发业务;万达商管则主要负责万达持有商业物业(万达广场)的运营。
架构理顺后,打通资本渠道变得尤为重要,将不同资产分拆上市是王健林目前筹划的主要方向。年初王健林提出今年万达的‘三个资本化计划’:一是万达体育和传奇影业都要开展资本运作,二是万达商业今年内要完全剥离所有房地产业务,三是万达广场资产证券化。
7月27日,万达体育登陆美股市场,迈出了分板块独立上市的第一步。此外今年上半年,万达电影(16.750, 0.40, 2.45%)历时3年多的资产重组方案终于获批,重新在A股市场活跃。
截至目前,王健林‘手握’3个上市平台:A股的万达电影、港股的万达酒店发展、美股的万达体育。
2018年,万达地产实现收入540.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5.8%,同比减少34.9%。万达商管收入为376.5亿元,同比增长25.9%。
随着万达广场的轻资产模式占比持续提高,这个被王健林定义为‘万达核心产业和核心现金流’的板块规模与地产集团的规模差距或将继续收窄。
2018年年初,万达商管引入战略投资,腾讯控股联合苏宁云商、融创和京东共投入340亿元入股万达商业,收购万达商业香港H股退市时引入的投资人持有的约14%股份。按照签订的协议,万达商业最晚要在2023年10月31日前完成上市。
目前,万达商管也在A股排队入场。从目前的情况看,即使万达将自己变更为商业管理公司,短期内顺利登陆A股还是不太现实。
证监会9月20日最新披露的发行监管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审核工作流程及申请企业情况表显示,截至2019年9月19日,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还处于‘中止审查’状态。如今看来,万达地产或先于万达商管登陆资本市场。
受市场低迷影响,百强房企前8个月销售额(按照全口径销售额排名,下同)再度走低。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8月份,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43656.1亿元,同比下降8.6%,其中TOP100房企8...[详细]
据远洋集团官微数据显示,2023年1-8月,远洋集团在上海、深圳、武汉、西安等27座城市完成2.3万套住宅的交付,包括深圳远洋天著、广州远洋风景、杭州远洋建华宸章新邸等项目均获得业主高度认...[详细]
8月31日,华侨城A发布2023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4.38亿元,同比上涨18.56%;净利润亏损13.06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据悉,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息负债总额1343亿元。公司有息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