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企业报道>> 专栏>> 评论•观点>>正文内容

视频平台层层“薅羊毛” 背离契约精神

2019年12月16日 来源:新京报

收费就取消广告,交的钱少就看30秒广告,这不是“提供服务”,而是逼迫用户花钱购买一个“不被打扰”的权利。

互联网行业有一个好玩的规律:行业初兴时,是用户薅平台的羊毛,但到行业大势已定,往往会变成平台变着戏法薅用户的羊毛。

所谓互联网行业常说的羊毛出在“猪”身上,其实只是一种善意的修辞,在真实的世界里,羊毛只可能出在羊身上。对于这一点,最近被视频网站“薅”得不厌其烦的用户们应该特别有感受。

为了看一部热门电视剧,或者只是为了避免动辄三四分钟的广告,你可能需要先花上百元买年费会员。等你开通了年费会员,会发现还需要再额外买个其他会员,才能再多看两集,或者消灭片头广告。等到再从年费升级成钻石会员,才发现片中还有广告……

表面上看,这是极其不合理的收费体系导致的“用户干扰”。

在互联网产品中设置用户付费墙,主要目的是为了区分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其关键之处在于,所谓层层付费,是“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比如说,不同层级的会员可以享受丰富程度不等的内容,这还勉强算得上是“差异化服务”。

但从最近网友爆出的收费体系来看,视频平台当下的收费模式并非“花钱买不同服务”,而是“花钱少受罪”。收费就取消广告,交的钱少就看30秒广告,交的钱多就完全不看广告,这种模式本质上并不是“提供服务”,而是通过干扰用户正常体验的方式,逼迫用户花钱购买一个“不被打扰”的权利。

从这一案例来看,视频平台以“名不副实”的会员体系和骚扰性的手段来“逼迫”用户不断花钱,从而引发了用户的普遍反感。更深层的核心矛盾在于,平台如今所售卖的“会员”,其真实价值并未得到用户的认可,原本用于服务不同用户的付费墙,在这一产品体系中变成了“一层一层薅羊毛”,完全背离了契约精神。

这并非一家视频平台的问题。事实上,不少互联网企业在完成了第一步的流量集中之后,都没有想明白,究竟应该如何“体面”地从用户手中赚钱。很多互联网企业在有了流量之后,就立马搞出各种“会员付费”体系,而这一收费策略的变化,只是将过去免费的资源变为付费,或者,是将正常的功能加上一大堆广告。

相比较传统行业,互联网平台存在明显的流量集中特征。加之,随着国人版权意识的上升,越来越多人开始购买视频平台会员服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视频网站付费会员超过2亿,对于动辄用户规模数千万甚至过亿的平台来说,这意味着:仅此一家(或几家),别无可选。也正是因为有这个底气,他们敢过度向会员一层层收费,敢于把盈利模式做到简单粗暴的地步。

传统广电时代,用户想要看电视剧,可以在至少数十家卫视电视台之间挑选,而如今,三家瓜分掉了过去数十家电视台和小网站的全部用户。这也意味着,当某个平台通过独家合同对某些内容完成“垄断”后,其实,用户的议价权、可选择权几乎消失了。

互联网虽然提供了便利,但也造成了垄断,视频平台固然极大丰富了用户的消费选择,但也限制了用户的消费选择。互联网曾经是免费的,但当平台真的收费,也可以翻脸不认用户。

因此,表面上,这是一个平台不合理产品过度收费的问题,而从深层来说,这又是一个过度集中的行业和企业,开始侵犯消费者选择权的困境。

责任编辑:岳丽丹
相关推荐
电力央企上演新能源资产分拆上市热潮 扎堆IPO为哪般

电力央企正在上演一股新能源业务独立上市的新风潮。据澎湃新闻观察,由于具有公共事业属性,传统电力行业整体估值长期偏低。央企分拆新能源的目的,是为了大幅提升估值及融资能力,借力资本...[详细]

中国股市能否动如脱兔?

中国股市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融资平台和资源优化配置平台,在稳增长、稳投资、促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要积极支持扩大内需,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民营企业、房地产发展模...[详细]

促消费扩内需的底气从哪里来?

金融促消费动力充足。央行和银保监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促进消费。比如,央行提出推动降低个人消费成本,增加居民消费能力;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围绕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加...[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