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企业报道>> 专栏>> 评论•观点>>正文内容

水氢发动机“尚未认证验收”,就匆匆投了40亿?

2019年05月25日 来源:新京报

但愿这不是一堂价值百亿的“科普课”。

不用加油、不用充电,只加水制取氢气,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轿车可达1000公里——“技术发展”有时候不仅超越想象,还超越常识。

河南南阳水氢发动机下线的报道仍在风口浪尖上。网友调侃:“万万没想到,竟然见证了永动机的产生”。

5月24日,随着舆论发酵,涉事各方相继回应。

南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称,水氢发动机尚未认证验收,此事系记者报道中用词不当,目前已要求涉事集团负责人庞青年写情况说明,“把技术的事儿说清楚、说明白”。

庞青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则回应,水氢燃料汽车技术已成熟,“事实摆在这里,不是瞎编的”。

于是,前些天还是一团和气、加油点赞的双方,如今一方表示“尚未认证验收”,另一方则回应“事实摆在那里”——恐怕只有涉事记者正一脸懵:宣传正面典型怎么还爆了雷?报道里的用词,也不外乎青年汽车自身的宣传和领导的讲话,到底是哪句话“不当”了呢?

有专家披露,所谓的水氢发动机,很可能是在特定装置中,放入铝粉和水,通过两者的反应获得大量的氢气来驱动汽车。但这种概念并不符合节能性、经济性、环保性等要求。

与其说是新能源,倒不如说是早就被证伪的旧技术。

不过青年汽车里是装了铝还是其他什么金属,或是什么“神秘的特殊转换装置”我们还不得而知。我们静待庞青年的技术解释,看看这神奇的“水车”究竟是如何冲破能量守恒定律,将水“催化”成氢气的。

其实,早在2017年8月21日,青年汽车董事长庞青年就曾对外宣布:“全球首辆水氢燃料车在青年汽车诞生”,当时还获得了光大金控50亿的注资。但一年多后,此事引发轩然大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政府也参与其中,公众有理由担心:“商业噱头”很可能正在侵蚀公共利益。

过往报道显示,2018年11月14日,南阳的邓州市与青年汽车集团签订了双方氢能源汽车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一个半月后项目签约,青年汽车的南阳项目总投资83.16亿元,其中南阳市政府平台出资40亿元。

如今,从宣布诞生到市委书记现场办公,近两年时间里,不仅一辆“水氢燃料车”都没有正式交付、顺利上路,还空手套了光大金控50亿元、南阳政府40亿元。

光大金控是央企光大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其投资成败牵扯着国民利益;而南阳政府平台更不必说,这40亿归根结底来自纳税人——倘若这近百亿的投入,竟成了一堂科普课,那代价也未免太大。

社会上的骗局层出不穷,大家也早已见怪不怪。许多骗局也都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科学名词来忽悠公众,或者将国外已经淘汰的技术拿来作噱头。但比起个人被“洗脑”,国企和政府显然应该更加慎重。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科研,但不应该直接下海,投入巨资搞前途未卜的新能源。

一个衡量标准是这种技术首先得“靠谱”,得符合常识、得有充分的论证,不能钱花了弄出一个“笑话”。科学发展本身遵循一定的范式,例如,“能量守恒”是新能源技术发展必须遵循的前提。一些机构和企业,不宜拿着“公款”去挑战范式本身。

如果青年汽车确有“秘密武器”,那不妨亮出来看看,毕竟也是“重大突破”;但若是心知肚明、拿着国外早就淘汰的技术来忽悠人、忽悠政府,那也配得上严厉处罚;做出投资决定的相关责任人,恐怕也不能免责。

 

责任编辑:郑伊丹
相关推荐
电力央企上演新能源资产分拆上市热潮 扎堆IPO为哪般

电力央企正在上演一股新能源业务独立上市的新风潮。据澎湃新闻观察,由于具有公共事业属性,传统电力行业整体估值长期偏低。央企分拆新能源的目的,是为了大幅提升估值及融资能力,借力资本...[详细]

中国股市能否动如脱兔?

中国股市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融资平台和资源优化配置平台,在稳增长、稳投资、促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要积极支持扩大内需,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民营企业、房地产发展模...[详细]

促消费扩内需的底气从哪里来?

金融促消费动力充足。央行和银保监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促进消费。比如,央行提出推动降低个人消费成本,增加居民消费能力;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围绕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加...[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