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即将结束、行业转型深化的双重背景下,保险业正迎来一场以资本实力为核心的“内功修炼”。11月27日,记者注意到,近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了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安保险”)的增资扩股项目。华安保险此次增资扩股拟募集资金不低于10亿元。
看似常规的“补血”动作,实则是这家“老牌”险企在股权大比例质押、治理失序多年后,继人事大调整之后打出的又一张“王牌”。

开启增资计划
日前,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了华安保险的增资扩股项目,根据项目信息,该公司此次增资扩股拟募集资金不低于10亿元,增资后增加注册资本,高于注册资本金部分的股权认购款计入资本公积,由新老股东按持股比例享有。
对于此次增资,华安保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拟实施增资扩股是为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满足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而采取的重要举措,项目实施有利于增强公司资本实力,为业务持续创新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也表示,华安保险增资扩股后能够补充资本,提升偿付能力,缓解资金流压力,新增资金也能为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提供资金支撑。
成立于1996年的华安保险,是“老牌”财险公司之一,但是该公司近些年发展并不顺利,面临着股权质押、人事动荡、频频罚单等“麻烦”,这也给增资扩股带来了不确定性。根据其披露的信息,截至三季度末,华安保险11家股东全部或部分股权存在质押或冻结状态,11家股东共持有21亿股股份,其中17.63亿股被质押或冻结,占比超80%。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直言,华安保险股权质押比例较高,意味着股东资金链紧张,可能削弱机构投资者信心。
成功“摘帽”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华安保险发布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该公司最近两期(2025年第一季度、2025年第二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分别是C和B。
风险综合评级从C升为B,也代表华安保险成功摘下了“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帽子。
谈及改进举措,华安保险表示,自2024年以来,公司成立了扭亏增盈与风险化解工作组,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压实各级管理责任。具体举措包括合理制定经营目标、强化过程纠偏与考核引导,优化业务结构以增强承保盈利能力,实施分支机构“一司一策”推动差异化发展,提升投资风控能力并安全、稳健、审慎开展资金运用,有序整改监管指出的问题,逐条化解存量风险,有效遏制了经营下滑趋势。
除了自身业务调整,去年,华安保险还进行了管理层的大幅调整。2024年3月,华安保险原总裁童清请辞,总部班子集体整顿,地方分公司负责人李云焕赴总部主持大局。同年9月,李云焕正式获批担任华安保险总经理职务。
不过,在业内看来,华安保险的内控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记者注意到,华安保险几乎是监管罚单上的“常客”。
华安保险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报告期内,该公司全系统共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14份,罚款总金额为312.1万元,其中单位罚款260.9万元,个人罚款51.2万元。总公司层面未受到处罚,分公司层面的违法行为主要包括“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表、资料”“未按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跨省经营车险业务”“虚列费用”等。
支培元表示,这些问题暴露出华安保险内控体系存在漏洞,内部治理薄弱,需通过合规培训、审计机制升级进行系统性整改。华安保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公司将《金融机构合规管理办法》的落实作为合规管理的核心工作,并在总公司设立首席合规官,在分公司设立合规官,全面加强总、分机构的合规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合规管理质效。
加码AI布局
当前,科技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保险行业,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重塑保险行业生态。各大险企纷纷加速布局AI领域,推动“AI+保险”深度融合。华安保险也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保险业的深度应用。
以理赔为例,华安保险月刊提到,该公司已初步构建的线上化理赔流程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优势,将全产品线理赔规则、历史案例、风控标准转化为结构化的知识图谱,形成理赔作业的引导提升嵌入到理赔系统中,通过系统辅助理赔作业,提升理赔作业标准化程度。此外,华安保险告诉记者,该公司2025年自主研发的“AI智能出单机器人”,成功取得软件著作权,全面赋能车险、非车险多业务场景的智能化升级。
“华安保险等险企加码AI布局,是顺应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趋势的必要举措。”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表示,通过深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保险公司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和可视化水平,实现对业务经营情况的实时监控与分析,还能辅助管理层做出更为精准的决策。从长远来看,这些技术赋能将有助于提高保险产品的定价精确度,降低运营成本,并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普惠化的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