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市值一度冲破2.5万亿,酱酒行业却陷入冰火两重天:一边是茅台飞天酒稳坐“液体黄金”神坛,另一边是中小酒企成批倒闭、厂房空置、老板跑路。这场曾被资本捧上天的“酱酒盛宴”,为何最终只剩茅台独舞?中小玩家的死亡名单背后,藏着行业怎样的残酷真相?
一、茅台越飞越高,中小酒企却坠入深渊
2023年,茅台营收突破1500亿元,占据酱酒行业70%以上市场份额,但整个酱酒板块的产量同比下滑12%。更触目惊心的是,贵州仁怀市酒业协会数据显示,当地600多家中小酒企中,近200家已停产,剩下的也在“半死不活”中挣扎。
案例1:曾号称“茅台镇第二”的国台酒业,2023年经销商集体反水,库存积压超20亿元,董事长公开承认“正在生死线上”;
案例2:湖北某酱酒厂老板抵押房产筹款800万,最终因渠道商跑路,仓库里300吨基酒只能按15元/斤贱卖(成本价约50元/斤);
案例3:资本宠儿金沙酒业被华润收购后,销量暴跌40%,裁员风波不断,昔日“黑马”沦为“负资产”。一位行业人士直言:“茅台吃掉了行业九成利润,剩下的小鱼小虾连汤都喝不上。”
二、谁杀死了中小酒企?
1. 资本退潮:从“抢着投”到“躲着走”2020-2021年酱酒狂热期,仁怀市一夜冒出上千个贴牌品牌,投资机构甚至用“扫街式”抢购酒厂。但到了2023年,热钱迅速撤离:
融资额暴跌:酱酒赛道融资从2021年的285亿元骤降至2023年的不足30亿元;
估值脚踝斩:某二线酱酒品牌估值从80亿跌至15亿,投资人称“白送都不敢接盘”。“资本不是来做酒的,是来炒地皮的。”
一位当地酒厂老板痛斥,许多投资方要求酒厂配套土地开发房地产,结果楼市遇冷,酒厂沦为“弃子”。
2. 渠道崩盘:3000亿库存压垮行业酱酒行业有个潜规则:“压货才能活”。厂家为冲销量,要求经销商每年进货量增长30%以上,导致渠道库存严重积压。中国酒业协会估算,目前酱酒社会库存高达2500-3000亿元,足够市场消化3年以上。
经销商反水:河南某大商公开控诉:“仓库里堆着2个亿的货,厂家还在逼我打款,这是要我的命!”
价格倒挂:某品牌零售价899元的酒,经销商甩货价已跌破300元,厂家“控价令”形同虚设。
3. 消费者觉醒:从“无脑囤”到“不敢喝”疫情后,消费者对白酒的需求从“投资收藏”转向“理性消费”:
开瓶率不足20%:大量酱酒被囤在仓库而非喝进肚子;
信任危机:直播间的“9.9元酱酒”和贴牌乱象,让消费者质疑“高价酒全是智商税”。
三、茅台为什么带不动酱酒?
茅台看似风光,实则陷入结构性困局:
价格天花板锁死:飞天茅台零售价3000元,但200-800元的中端酱酒市场被习酒、郎酒分食,中小品牌只能挤在100元以下血拼;
产能过剩无解:茅台镇核心区酱酒产能约60万吨,但市场需求仅30万吨,中小酒厂的基酒早已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
品类红利耗尽:酱酒市场渗透率超过25%,逼近增长极限,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厮杀”。
一位经济学家比喻:“茅台就像酱酒行业的太阳,离它太近的会被烤焦,离它太远的得不到光。”
四、生死转折:2024年或是行业洗牌终局
中小酒企的结局或许只有三条路:
被并购:华润、复星等巨头仍在低价抄底,但“收购价不到巅峰期10%”;
转型代工:为互联网品牌贴牌生产,利润薄如刀片,但“至少能活下来”;
彻底退出:厂房设备当废铁卖,老板回到老家开餐馆。
与此同时,头部企业正在收割最后红利:
茅台加速扩产:2035年规划产能达10万吨,进一步挤压中小玩家;
习酒、郎酒抢占中端:通过降价和渠道补贴,绞杀区域品牌;
资本转向老名酒:西凤、董酒等非酱香品牌重新获得资本青睐。
酱酒的黄金时代,从来不属于普通人
这场始于资本炒作、终于产能过剩的酱酒狂潮,揭开了消费品行业最残酷的真相:当巨头垄断市场、渠道榨干利润、消费者回归理性,99%的中小玩家注定成为时代的代价。或许,只有潮水退去后,行业才会明白:茅台镇的故事,从来不是“一起致富”,而是“赢家通吃”。
茅台市值一度冲破2.5万亿,酱酒行业却陷入冰火两重天:一边是茅台飞天酒稳坐“液体黄金”神坛,另一边是中小酒企成批倒闭、厂房空置、老板跑路。这场曾被资本捧上天的“酱酒盛宴”,为何最终...[详细]
3月3日,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港交所,交易首日收盘价涨幅43.21%的成绩较为亮眼。近年来,蜜雪冰城凭借下沉市场战略与加盟模式实现门店快速扩张,如今不仅是下沉市场,海外市场也成为其...[详细]
3月3日,白酒板块午盘小幅增长,以2102.78点收盘,涨幅为0.07%。在板块带动下,多只白酒股午盘股价实现增长。贵州茅台午盘以1501.49元/股收盘,涨幅为0.05%。听花酒业母公司ST春天午盘以4.2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