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自2008年入股比亚迪以来,十四年间获利超30倍,这笔投资早已成为价值投资的经典案例。此次清仓行为首先应当被理解为一次正常的投资周期完结——任何投资都有其生命周期,当估值达到预期目标后退出,本就是价值投资的应有之义。数据显示,比亚迪当前动态市盈率超过200倍,远高于特斯拉的50倍和传统车企的个位数估值,这种估值差异可能触发了巴菲特的"卖出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的减持并非突然行动。自2022年8月首次减持以来,伯克希尔通过近十次操作逐步清仓,这种有序退出既避免了市场剧烈波动,也给了其他投资者充分反应时间。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减持方式,本身就体现了对比亚迪基本面的尊重,而非恐慌性抛售。
地缘政治阴影下的战略调整
在全球贸易格局重构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地缘政治风险。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将中国制造的电动车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欧盟也启动了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作为中国新能源车的代表企业,比亚迪在海外扩张过程中必然遭遇更多非市场因素的阻碍。
巴菲特近年来的投资组合调整显示,其正在降低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比重。从台积电到比亚迪,这种"向东撤退"的趋势反映出地缘政治风险正在重塑全球资本流动的路径。特别是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涉及核心技术的产业链投资正变得愈发敏感。
比亚迪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失去"巴菲特概念股"光环的比亚迪,确实面临短期估值压力。但深入分析企业基本面,其竞争优势依然显著:垂直整合的供应链、领先的刀片电池技术、快速扩张的海外市场布局,都构成了坚实的护城河。2023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5万辆,同比增长95%,这种增长势头并未因巴菲特减持而减弱。
长期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不足20%,行业增长空间广阔。比亚迪需要证明的是,它不仅能在中国市场保持领先,还能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打破偏见、建立品牌溢价。近期比亚迪宣布在巴西、泰国等地建厂,正是这种全球化战略的体现。
巴菲特的退出不应被简单解读为对比亚迪的否定,而应看作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当新能源车从概念走向普及,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所有参与者都需要在新的游戏规则下证明自己的价值。对比亚迪而言,失去"股神"背书或许是成长的烦恼,但绝不是发展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