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企业报道>> 会议会展>> 活动>>正文内容

空间计算赋能智慧城市:从算法到城市实景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跨越?

2025年11月05日 来源:中国企业报道

2025 年 10 月 28 日, 2025 科学会堂智库沙龙“空间计算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与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在上海成功落幕。本次沙龙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润曜 (上海) 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服务中心协办,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支持。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室二级调研员乔安水等领导出席活动,政府代表、知名学者、行业专家及企业领袖齐聚一堂,围绕空间计算技术现状、瓶颈突破、应用场景拓展、产业协同及政策支持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数字化转型与空间计算产业化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润曜 (上海) 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立恒结合上海城市发展政策背景指出,当前上海正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 CIM 底座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5-2027 年)》及《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等最新政策,全力推动超大城市治理向精细化、协同化、智能化迈进。在这一进程中,空间计算技术作为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空间的核心技术,正通过基础设施感知、空间关系推演、多源数据决策,为城市注入 “空间智能”。

从算法到城市实景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跨越?

空间计算破解数字孪生 “数据孤岛” 难题

浦江学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朱文华教授以《空间计算赋能数字孪生城市发展》为题,系统梳理技术演进脉络。他指出,在 AI 与物联网驱动下,数字孪生已从 “可视化呈现” 向 “预测性决策” 升级,但约 40% 项目因缺乏统一数据接口标准,陷入 “数据孤岛” 困境,制约系统协同。而空间计算作为整合实景三维数据与智能分析的关键技术,是智慧交通、应急灾害管理、能源优化等场景落地的基础,他呼吁加快构建统一技术标准与开放平台,破解技术转化 “最后一公里” 障碍,推动技术从 “实验室” 走向 “智慧城市主战场”。

空间计算推动规划设计 “数据驱动” 转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姚佳伟副教授则聚焦《空间计算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性能化应用》,通过具体实践案例,展示了空间计算技术如何推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的范式跃迁。他介绍了团队在三维重建、设计施工协同优化等领域的创新成果,着重强调 AI 技术在建筑性能模拟(如能耗优化、结构安全)与城市规划(如人口流动预测、公共设施布局)中的重要作用,为技术解决规划设计实际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空间计算驱动人机协同,高校研发需 “破圈” 衔接市场需求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机械臂实验室郑康奕主任在《人机协同在空间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报告中指出,空间计算技术的成熟必须经历真实场景的反复淬炼,高校技术研发要打破 “闭门造车”。他以两个创新实践为例:机械臂气膜喷涂项目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对复杂曲面进行精准建模与轨迹规划,实现了材料损耗降低15%的效益;而机器人绘画这一“非刚需”项目,则实质锤炼了空间计算的核心能力——高精度定位与虚实动态校准。这些从“市场摆摊”中汲取需求、在跨界应用中攻克核心技术的实践,揭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路径:以实际应用倒逼技术迭代,让算法在物理空间的反复交互中持续优化。他建议,在高校考核中平衡论文专利与成果转化,给予 “试错型” 研究包容,同时加强跨学科实验室建设,形成 “设计 + 机械 + 计算机 + 建筑” 的协同研发模式。

空间计算助力建筑行业数字化 “破局”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华颖副教授直面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痛点,直言当前建筑行业数字化水平仍低于农业,亟需以空间计算、参数化设计等底层技术推动变革。他提出,建筑的定义正从传统 “空间界面(壳)” 向 “集成化智能产品” 升级,未来需整合建筑设计能力、空间计算技术、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智能,实现建筑功能与形态的多目标优化。他以复兴岛工业空间艺术季为例,说明空间计算与参数化设计的结合可在城市更新、建筑功能复合化中发挥关键作用 —— 通过数据驱动与性能驱动,既能避免参数化设计 “千篇一律” 的问题,又能兼顾标准化生产与美学差异化需求。此外,他建议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聚生智能在智慧校园、智慧医养等先发智慧建筑场景的应用,既为建筑行业升级注入动力,也为上游科技产品开拓市场,形成 “技术 - 产业” 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空间计算实现 “古建保护 - 新建建筑” 技术复用

有物建筑创始人周诗邈发表《从算法回到物理世界》主题报告,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阐述通过技术打破“场景单一”局限,展示算法技术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的成功应用:借助风洞实验与参数化优化,该技术可优化施工协同,减少幕墙组件类型20%,降低了工期延误与建材损耗,在保障结构安全的同时实现建筑美学突破。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三维扫描与数字化重建技术为城市更新提供精准技术支撑。其团队在历史建筑修复中,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精准记录古建木构构造,在计算机中模拟重建过程,为现场施工提供清晰指导,解决了传统修复依赖经验、精度不足的问题;他强调,数字化技术不仅适用于前沿新建项目,在历史遗产保护中也能发挥“精准还原、长效传承”的价值,为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发展的融合搭建技术桥梁。

空间计算支撑虚拟孪生,破解 AI 耗能与本土适配难题

达索系统 SIMULIA 大中华区仿真技术总监白锐以《空间计算驱动虚拟孪生技术在数据中心绿色转型中的实践》为题分享经验。他指出,空间计算是虚拟孪生的 “数字底座”,通过空间感知、三维建模与多源数据整合,精准还原数据中心物理布局,为 AI 优化冷却系统提供依据,实现能耗降低 30%。该 “空间计算 + 虚拟孪生 + AI” 模式可扩展至智慧楼宇、城市管网,成为智慧城市能源优化核心路径。针对行业痛点,他提到达索成立 “中达数字”合资公司,推进达索软件与国产软硬件适配;面对 AI “高耗能”,提出 “全 GPU 算法升级 + ARM架构适配 + 未来量子计算探索” 降能耗路径。企业加强与学界合作,推动空间计算与仿真、AI 技术的协同落地,避免技术 “理论空转”,确保从 “空间数字建模” 到 “实景应用优化” 的闭环。

裸眼 3D 打造空间计算 “人机交互” 新接口

宏基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商务开发总监、裸眼3D技术负责人叶思妤聚焦裸眼 3D 与空间计算的协同,提出裸眼 3D 是重要 “人机接口”—— 无需 VR/AR 设备,即可实现 Rhino 等 3D 模型一键投屏,解决 “2D 屏幕缺乏空间感” 痛点,清晰呈现建筑光影、人车交互细节。她介绍,技术已在工业领域突破(厂房管线 3D 可视化辅助维修),在智慧城市领域可结合 unity 制作动态规划方案,助力多方沟通;同时支持手部交互与 3D 笔操作,提升体验。她呼吁通过政策打通 “高校科研 - 产业落地” 链条,推动企业资源向高校倾斜,加速裸眼 3D 在智慧建筑、智慧城市的应用,形成 “研发 - 验证 - 推广” 闭环。

技术需与人文 “共生”,避免设计 “同质化”

EWS总裁及首席设计师、艺术家王怡丰从 “技术 + 人文” 双视角提出,空间计算虽能支撑规划数据分析、建筑仿真,但无法替代原创设计理念。她认为,原创源于人的生活观察、思考体验与情感表达,即便 AI 能生成多样设计方案,也难以复刻人类的创造力与灵魂,需警惕过度依赖技术导致的设计 “同质化”。她以广州白云机场 T2 媒体创意设计为例,融合空间计算与岭南文化、现代广州生活场景,打造 “文化科技作品”,助力项目中标并实现亿元广告收益,印证 “技术 + 人文” 的商业价值,她强调通过空间计算挖掘城市发展的内在科学逻辑,为规划预测与动态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凝聚共识献良策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本次“空间计算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与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的主旨报告和特邀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张炯副教授、博士主持,活动通过高层次、多视角的思想碰撞,不仅为破解空间计算产业化难题提供了 “上海方案”,也为构建以人为本、智能协同的未来城市图景注入新动能。当算法走出屏幕,回归物理世界,空间计算正成为智慧城市真正的“神经末梢”与“决策大脑”。这场沙龙不仅是一次技术交流,更是一次关于“未来城市如何被建造、被感知、被治理”的深度思辨。据悉,活动形成的系统性思考与政策建议,将进一步凝练为《建言专报》,报送上海市领导或国家层面作为决策参考,助力上海乃至全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中抢占新高地,推动空间计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民生福祉提升。

责任编辑:杜烽
相关推荐
空间计算赋能智慧城市:从算法到城市实景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跨越?

润曜 (上海) 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立恒结合上海城市发展政策背景指出,当前上海正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 CIM 底座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5-2027 年)》及《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详细]

香港年度盛事火热报名!2025.12.8 港股100 强大会

港股100强评选自创办以来始终以 “专业、客观、公正、准确” 为核心,是港股投资价值的重要风向标。本届评选采用 “数据筛选 + 专家评审” 审核机制,确保公正。在继承 “总市值、营业额、税...[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