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能跑得过人吗?”针对这一问题,4月19日在北京亦庄举行的全球首次“人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比赛,或许给出了当下的答案。天工Ultra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的完赛成绩获得冠军,成为全球首个完成半马赛程的人形机器人,尽管相比同场赛事中人类选手1小时2分36秒的最快成绩还相差甚远,但是,通过半马的“大练兵”,真实地向社会大众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进步与加速进化。
记者从现场及主办方处了解到,本次比赛共有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参与,其中6支队伍的4款人形机器人实现完赛,除了天工Ultra之外,还有松延动力N2机器人、行者二号机器人、精灵机器人。在比赛过程中,机器人“选手”通过更换电池、更换机器人、喷制冷剂降温、工程师陪跑支持技术等方式进行“能量补给”。
“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这样介绍赛事的理念。他指出,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个技术验证平台。半马约21公里的长距离测试对机器人关节散热、动态平衡等关键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
机器人“选手”有何背景?
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第一个冲线的天工Ultra机器人,全程使用的是同一台机器人,更换了三次电池,中途摔倒了一次,“跑步”中的配速约为7—8公里/小时。它是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研的纯电驱人形机器人,身高1.8米,重量为52kg。
天工机器人团队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天工Ultra在比赛中的表现,实际跟其日常训练中的表现差不太多,成绩符合团队的预期。事实上,团队在赛前已经攻克了一些硬件难题——包括机器人本体的稳定性、轻量化设计、关节长时间运动易发热等,同时还通过优化运动控制算法进一步增强了关节协调运动能力、步态协调能力和复杂地形的通过能力等。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创立于2023年,由小米、优必选、北京京城机电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亦庄机器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持股。今年3月时,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完赛,主要面临三个技术难点:一是机器人本体运动控制算法的稳定性;二是机器人的耐力与持久性;三是发热问题,要实现热平衡。
本次半马比赛现场,获得亚军的,且第二个、第三个冲线完赛的是来自松延动力的N2机器人。不同于天工1.8米的身高,它只有1.2米高,凭借穿着运动跑鞋、高频变换的跑步姿态、独立奔跑等特征,迅速赢得了现场的关注目光。公开信息显示,松延动力于2023年9月在北京创立,创始团队主要由95后组成,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今年3月,松延动力宣布已完成两轮过亿元A轮及A+轮融资。松延动力N2机器人重量30kg,市场售价3.99万元,计划于今年6月量产。
“行者二号机器人”所属的上海卓益得机器人公司,由上海理工大学教授、机器人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清都于2021年创办。该公司于2024年10月完成1亿元的A轮融资。
北京市经信局智能装备处副处长梁洪郡表示,设计比赛的初衷,是想检验一下在非实验室条件下机器人能够完成高强度的动作。机器人在跑步时涉及的运动控制、步态、本体的结构设计、运动强度等问题,对于背后团队来说都是挑战。
“宇树机器人参加半马了吗?”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的几位人类选手、观众等都提到了因央视春晚表演而“出圈”的宇树科技。
我们从现场也不难看到,本次参赛的“选手”中,确实有宇树科技G1机器人的身影,但“选手”在比赛中途出现摔倒,且最终未能完赛。
对此,宇树科技官方在赛后不久即发表声明,强调“宇树最近完全没有参与任何比赛,主要忙着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并表示:“G1人形机器人,从去年发货开始已经出售给全球非常多的客户。这次马拉松比赛中,有好几个独立团队使用我们的机器人。比如我们的客户用他们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不同人操作或开发的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请大家不要误解。”
人形机器人的“马拉松”刚刚起步
“人形机器人与人类共跑马拉松,对于主办方、参赛队、人类选手、观众来说都是世界首次。”梁靓表示,本次比赛拥有技术测试平台、能力展示平台、应用推广平台三大功能,以半马比赛为场景检验人形机器人技术能力,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展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多场景应用。据了解,因人机共跑形式为国际首创,尚无专项办赛和竞赛经验可循,主办方借鉴了赛车比赛形式创新设计赛制规则。在起跑时,参赛机器人按Z形布阵排成两列,同一列机器人前后垂直间距为3米。机器人依次发枪起跑,每个机器人出发间隔1分钟。
事实上,记者观察到,近一两年里在各个城市的各类马拉松赛事中,频繁出现人形机器人。一方面,马拉松赛事参与者众多,人形机器人参与能够自带流量话题,从而打开市场认知度;另一方面,能看到机器人的参与,从单纯的展示、跳舞等娱乐功能,逐步拓展至发放物资等功能,再到现在的“人机共跑”。
记者在赛后随机采访了数名选手及观众对于人形机器人跑半马的看法,其中一位参赛选手告诉记者“根本没想到”,他的完赛成绩仅比天工机器人快了半小时,这打破了他对于人形机器人“步履蹒跚”的印象,“相信用不了多久机器人的跑步速度还能再提高”。与此同时,也有受访者提到,许多上场参赛的机器人尽管拥有了类似人的形态,但有些机器人的表现却并不智能,像个“大号玩具”,在赛场上出现步态缓慢、摔跤宕机等情况,也说明人形机器人远未成熟。
天工团队负责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在赛后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比赛“为机器人下一步走进工厂、走进生活服务场景做了非常好的技术检验和准备”。熊友军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具身智能在智能化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行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与制约,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器人本体性能差,机器人的移动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可靠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具身数据匮乏,尤其是缺乏高质量数据;三是泛化能力较低,当下机器人在单一环境、单一任务或者单一本体会有较好的表现力,一旦环境复杂变化就会很难完成任务。
正如梁靓在采访中坦言,本次马拉松比赛“只是一个起点,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这个‘马拉松’的起点”。随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进步与突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正在提速,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任重道远,无论是机器人硬件,还是系统软件算法,距离社会大众预期中的智能化与落地实用都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跑”。
正如梁靓在采访中坦言,本次马拉松比赛“只是一个起点,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这个‘马拉松’的起点”。随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进步与突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正在提速,但需要注意的是,人...[详细]
作为目前国内管理规模最大的商业管理集团,珠海万达商管集团在营万达广场已超过510个,遍布全国228个城市,通过实体规模优势叠加数字技术能力,其正在重塑商业空间的运营逻辑。记者从万达...[详细]
“2024年,市场对于大模型安全的关注重点是大模型自身安全,2025年,大模型安全风险已经升级至智能体自身安全以及大模型应用环境的安全。”4月18日,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详细]